槟榔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,最开始的时候,槟榔仅仅是一种咀嚼食物,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味觉享受,随着时间的推移,槟榔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的“社交工具”,而槟榔的文化象征意义也因仪式认同感而逐渐凸显出来。
早在晋代稻含撰著的,中国最早的一部植物学著作《南方草木状》中便有“交广人凡贵胜族客,必先呈此果。若邂逅不设,用相嫌恨”的记载,证实了海南一带槟榔待客的风俗,自古以来便有了。宋代《岭外代答》一书中则写道:“客至不设茶,唯以槟榔为礼”。这与如今的俗语“待人接客,槟榔香烟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在古代槟榔稀有,一些上流社会的人经常把槟榔作为待客的良品,还有着“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”一说。
除了待客社交之外,槟榔在婚姻习俗文化也占有一席之地。明末著名学者屈大均所著《广东新语》中写道:“粤人最重槟榔,以为礼果,款客必先擎进,聘妇者施金染绛以充筐实,女子既受槟榔,则终身弗贰。而琼俗嫁娶,尤以槟榔之多寡为辞。”由此可见,明末时期,在广东,槟榔不仅作为送予贵客的“礼果”,更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。有钱人家以槟榔为聘礼,有的可多达一百斤以上,少的也要二三十斤;而穷人家最少也要以槟榔四两半为聘礼,这才能定下亲来。若有多户人家赠予槟榔作为聘礼时,女方还会根据槟榔的多少,来决定谁才是自己的如意郎君。
进入现代后,槟榔蕴含着的重要礼仪习俗及社交意义仍然在延续。如今在我国湖南、海南一些地区,无论是婚礼宴请、商务招待还是走亲访友,槟榔都是非常重要的待客之物,借此来传达彼此间深厚的情意。
槟榔的文化意义在历史进程的推进中不断得到积淀和丰富,从而对华夏文化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。